公司治理的特点是控制偏好、追求高度确定性;公司运营的特征 是风险偏好、拥抱不确定性。所以股权的好“静”与业务的好“动”天生具 有冲突性。如果大股东不懂得“平衡”之道,一旦遇到战略抉择,必然 火星撞地球。 ——李利威
2012年年底,一档名为《罗辑思维》的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蹿红网 络。搭乘着信息时代的顺风车,罗辑思维在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斩获 了百万的粉丝,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 品,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社群品牌。说起《罗辑思维》的诞生, 不得不提到一对黄金搭档——主讲人罗振宇与策划人申音。
罗振宇曾是中央电视台(以下简称“央视”)财经谈话节目《对 话》的制片人。2008年,罗振宇从央视离职加入第一财经的《中国经 营者》。2010年,罗振宇从《中国经营者》主持人的位置离开。经历 策划人和顾问角色的辗转后,罗振宇在2012年4月,与申音共同注册成 立独立新媒(北京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独立新媒”)。
申音也是资深财经媒体人,曾任《中国企业家》杂志执行总编,还曾 是《创业家》的首任主编。2012年12月21日,独立新媒推出的《罗辑 思维》节目正式上线。然而,正当《罗辑思维》成了互联网知识经济 的奇迹时,2014年5月,传出罗振宇与申音分道扬镳的消息。究竟是什 么让曾经相濡以沫的两个人相忘于江湖?让我们看看那一年独立新媒 公司的股权结构,申音持股比例为82.35%;罗振宇持股比例为 17.65%。
为什么为大众熟知的罗振宇占的是小股,不到1/5呢?道理很 简单,申音与罗振宇虽然同为股东,其关系却更像经纪人和明星。申音举全公司之力去推罗振宇,颇像经纪公司与未红的演员,申音占大 股,罗振宇占小股,自然是彼时最恰当的分配逻辑。但这个世界上唯 一不变的是变化。
《罗辑思维》这档视频以创始人都没有料想的速度火了,火了的《罗辑思维》将“独立新媒”推向一个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的战略岔道口上:继续做大自媒体,复制N个《罗辑思维》还是将《罗 辑思维》从自媒体升级成为社群商业?如果选择向左走老路,那么魅 力人格的承载者罗振宇难免感到潜在价值被遏制;如果向右走升级到 社群商业,那么对原有运营者申音的能力和心态必将带来巨大挑战。
在这个关键的节点,我们看到了股权结构的畸形带来的根本性矛盾。 当大股东和小股东在公司战略方向选择上存在冲突时,理论上应该以 股份比例作为最终的权力和利益分配依据。但独立新媒遇到的问题 是,随着罗振宇影响用户的势能日益增强,公司的核心价值已经从申音转移到罗振宇身上,股权却依然握在申音手里。价值贡献和股权结 构的倒置,必然会引发两个人的分歧。而且,罗振宇个人品牌价值越 大,希望获得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就会越大,双方矛盾的频次和强度会越高,走到分崩离析也是必然的结局。
2012年4月19日,罗振宇与申音共同成立独立新媒,开始了风雨同 舟;2014年6月17日,罗振宇与新搭档李天田,注册成立北京思维造物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;2014年7月4日,罗振宇彻底退出独立新媒股权结 构,至此,罗振宇与申音的合作宣告解散! 罗振宇与申音可以说是千千万万散伙合伙人的典型,究其根源是 创业初期,商业模式还在试错阶段,无论是战略方向,还是利益机 制,都存在着不确定性。一旦股权结构凝固下来,但商业模式在不断 调整,价值贡献在不同股东主体间转移,当大股东不能主动调整股东 心态和股权结构以摆脱固化股权的桎梏时,裂痕就开始产生,并一步步扩大。罗振宇和申音的分手应该是一场和平的战争,君子绝交,不出恶声,两个人体面分手。但现实中,又有多少合伙人合作终止,股权却依然牵扯不清,让股权失衡持续到操盘股东忍无可忍。于是,操盘股东移花接木,以注册新公司去转移合资公司资产,最后把一场股 权纠纷恶化为刑事案件。
归根结底,股权是一门关于股东间“平衡”的智慧。“平衡”是事物处 在量变阶段所显现的面貌,是绝对的、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暂时 的、相对的静止。不平衡则不稳定,不稳定则不持久。体悟到这些, 创业者才会真正理解,创业之最难,未必是技术难题的突破,也未必 是在模式试错路上的夜以继日,而是在不确定性面前,智慧地分配承 载着权力与利益的股权,为股权结构预留以静制动的空间,并可以审时度势地动态调整。
骄阳(深圳)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IPO规划和辅导,帮助提供方案和实施指导,包含IPO上市规划、IPO上市辅导、财税规划、股权激励
,IPO上市财务规范落地辅导等服务,并拥有十年以上经验丰富的团队成员,对相关业务熟悉。
【本文标签】 IPO上市规划
【责任编辑】版权所有
咨询热线
400-8066-098